【历史沿革】
集宁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31年的原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56年更名为集宁师范学校,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乌兰察布盟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和乌兰察布盟蒙古族师范学校并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成为乌兰察布市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泉山、白海、虎山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17亩,总建筑面积39万余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3.37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3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62.45万册,电子图书112万册。学校下设19个党政管理机构,2个群团组织,21个教学机构,4个教辅机构,1所附属中学。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35人,其中,本科生11141人。学校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开设35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8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0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目前学校20个师范类专业中已有3个专业顺利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11个专业完成专家进校考查,进入专家审议阶段。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2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5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草原英才个人、团队6个,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才8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8人,自治区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青年科技英才5人,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
【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自治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自然科学研究平台3个,自治区服务类机构2个;市人文社科基地3个,市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平台 37个,初步形成了自治区、地市、学校多层次科研创新体系。“十四五”期间,学校立项科研项目1022项,获批校外资助经费1468.11万元,配套经费309.39万元,学校资助经费1542.8万元。新增专著、教材、工具类书籍90部,发表论文600余篇。被国家部委、自治区等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资政报告7篇。新增实用新型专利转让6项,外观设计专利转让1项,商标版权转让1项。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首届乌兰察布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2016年荣获首届内蒙古高校学报出版质量优秀奖。
【办学定位】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师范教育本色,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立足乌兰察布市,面向内蒙古自治区,辐射周边省(市、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基本职能,秉承“求实创新,为人师表”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师范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人民满意的西部地区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师范院校。
【办学成效】
学校是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培训)、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项目学校、自治区文明校园、自治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自治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自治区“园林式单位”、自治区数字校园标杆学校建设单位、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自治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创新基地建设学校、自治区节水型高校。
建校以来,学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九万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乌兰察布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摇篮和城市智慧的心脏。
刘云山同志为母校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
(2025年6月)